一、绩效目标
(一)总目标:
本项目的实施,以北京市失独老人为服务对象,以建立和完善对该群体社会救助制度为切入点,探索运用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群体的策略及路径,并力图构建失独群体“自助”与“自救”的组织体系,完善为失独群体提供支持性的社会救助制度。
(二)分目标:
1、调查海淀区失独老人的生活状况及现实困境;
(拟选择西三旗街道、学院路街道等)
2、运用个案管理、家庭社会工作等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介入失独老人的帮扶行动,开展4-6个个案服务(其中2个重点个案);服务内容包括精神疏导、不良情绪排解、法律咨询与服务等;
3、帮助失独家庭建立和维护一个长期的互助支持小组;(如QQ网络互助小组、微信群小组)通过组织活动来维护小组发展;
4、开展2个社会工作专业小组服务,每个小组人数为8-15人,拟开展4次小组活动;
5、开通2部热线电话,为不少于30位失独老人,提供热线电话服务;
6以社区法律知识讲堂、集体生日会等形式开展4次社区活动。
(三)活动数量:鉴于该群体人员的特殊性,选择目标社区(或人群)拟开展4-6个个案服务(其中2个重点个案);2个社会工作专业小组服务,每个小组人数为8-15人,开展4次小组活动;开展4次社区活动。
(四)受益人群:项目直接服务人群是北京市失独老人。直接受益人为80人左右。间接受益人包括服务对象的亲属、社区居民、志愿者、学校师生等,约500人左右。
(五)项目成果形式:失独家庭社会救助行动研究报告
二、组织架构
本项目由中国现代教育研修中心组织实施。项目组组长赵晓华、副组长姒鹭及成员娄缤元、蔡永芳、梁亮、王杰等。
协作单位:北京市海淀区北城心悦社会工作事务所、北京翠湖老年庄园等。
三、项目内容
1、失独家庭生活现状调研
设计完成针对失独家庭的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,深入北京市失独家庭采用定性访谈、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,调查失独老人的生活状况及现实困境,为进一步开展针对失独家庭的服务活动提供指导;
调研实施地—海淀区西三旗街道、学院路街道等。
2、社区法律知识讲堂
在社区中开展两场法律知识讲座,预计参加人数80余人次。一方面为失独家庭提供现场法律知识咨询、指导;另一方面也提升社区中的其他老人的法律知识。
项目实施地—海淀区两个社区。
3、义工服务计划
依托北京城市学院天使儿女社团,开通2部热线电话,为不少于30位失独老人,提供热线电话服务,包括帮助老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,法律咨询与服务,疏导心情,精神慰藉。
4、自强与互助行动
(1)计划与北京市获批的十家失独老人养护基地之一翠湖老年庄园合作,为失独老人和其他老人举办集体生日会,参加人预计60人。增加老人之间的联谊,体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(2)计划开展失独家庭“九九重阳联谊会”活动,以“抱团取暖”的方式力求精神共慰藉,组织失独家庭结成“对子”,扩大失独家庭的互助支持网络。
5、个案工作
鉴于该群体人员一般自我封闭等特点,运用个案管理、家庭社会工作等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介入失独老人的帮扶行动;开展4-6个个案服务(其中2个重点个案),跟进典型案例的个案访谈及追踪,探究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帮扶的策略和路径。
6、小组工作
帮助失独老人学会使用网络、微信、视频等信息化手段,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,扩大与外界的交往。主要包括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、网上购物、网上挂号的培训。拟设2个专门小组,开展4次小组培训,每次8-15人。
四、进度安排
2015.7月:资料收集与义工培训,与相关社区、学校沟通,对团队成员进行招募和集中培训;天使儿女社团启动工作,培训社团成员,为后期的活动开展做好准备工作。
2015.8月到9月:采用定性访谈等方法深入北京市失独家庭,调查失独老人的生活状况及现实困境,为进一步开展针对失独家庭的服务活动提供指导;同时做好具体活动实施的准备工作,选定目标人群和服务对象,确定项目点、活动场地及人数。
2015.10月到11月:
(1)开展法律知识讲堂,法律知识进社区,为失独家庭提供现场法律咨询、指导。
(2)开展失独家庭“九九重阳联谊会”活动。
(3)开展信息化普及服务小组活动。
2015.12月到2016年2月:
(1)义工服务计划,依托北京城市学院天使儿女社团,开通2部热线电话,为不少于30位失独老人,提供热线电话服务,帮助老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,与老人谈心,帮助老人排解寂寞,疏导心情。
(2)开展个案工作,以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介入失独家庭,进行帮扶活动。
(3)开展信息化普及服务小组活动。
2016.3月到4月。
(1)开展自强与互助行动,与北京市获批的十家失独老人养护基地之一翠湖老年庄园合作,为5-10位失独老人和其他老人举办集体生日会,增加老人之间的联谊,体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(2)社区法律知识讲堂,开展法律知识讲座。
2016.5月——项目评估、召开服务对象访谈会、撰写结题报告。
编辑:刘睿婧 日期:2015-11-0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