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让不少民办幼儿园遭受严峻考验,有的幼儿园甚至卖烧烤、卖包子“自救”。全国政协委员、国家督学、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从今年2月就开始多次呼吁把民办幼儿园,特别是普惠性民办园纳入疫情期间国家特殊政策支持的对象范围,“他们在疫情期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”。
今年全国两会,“帮助民办幼儿园纾困”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。如何破解民办园在疫情冲击下出现的生存难题,成了不少代表委员讨论的热点。有代表委员建议,帮助普惠性民办园长期健康发展,需要减税降费、补助到位等及时性措施,还要在政策、制度、师资等多方面给予保障。
“帮助民办幼儿园纾困”写入政府工作报告
不少代表委员认为,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“帮助民办幼儿园纾困”,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。刘林认为,教育系统受疫情影响最大、困难最多的,就是民办幼儿园与培训机构。相比之下,民办幼儿园受到疫情冲击产生的生存问题,对社会稳定发展造成的影响更严重。为此,刘林今年提交了《关于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环境的提案》,就改善民办教育“规范政策多执行快、扶持措施少落实难”的制度环境状况提出建议。
在全国政协委员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焱看来,目前,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仍然不足。“迄今为止,吸引民办幼儿园进入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。各地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扶持与管理措施,主要采取限价策略,财政补助停留在以奖代补阶段,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力度过小,且随意性较大。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的收益等于或略高于成本,有些地区甚至低于成本。”刘焱分析说。
让民办园更“普惠”,还需制度和财政保障
教育部发布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,我国现有民办幼儿园共17.32万所,占幼儿园总数的62%;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2649.44万人,占在园幼儿总数的56%。民办园如何渡过疫情难关,实现稳定发展,成为不少代表委员忧心的问题。
刘焱指出,“十二五”规划把“普惠性学前教育”列为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重点任务之一,但迄今为止被列入“基本公共服务”的,只有面向少量贫困儿童和残疾儿童的“普惠性学前教育资助”,覆盖80%在园幼儿的普惠性学前教育仍被排除在“基本公共服务”之外,这导致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面临很多困难。
刘焱建议,把普惠性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。她分析认为,这样可以强化政府促进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和供给的责任,为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制度和财政保障。政府制定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标准,不仅可以统筹协调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一体化发展,还可以为财政拨款制度与幼儿园教职工编制“松绑”,解决当前在编教师和非在编教师“同工不同酬”问题。
针对民办园的资金压力,潘碧灵提出了4点建议:一是允许民办幼儿园在社保缴纳上享受中小微企业同等待遇;二是取消或免征教育基金;三是按照2020年1月在园幼儿数,将1-6月的财政补助经费一次性提前发放给民办普惠性幼儿园;四是对其给予适当补贴。
来源:中国青年报